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发现很多种食物,不仅可以填饱肚子,而且可以防治疾病,即便小麦、大米这些主食也可以治病,例如淮小麦可以安神,麦麸可以治疗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水肿等,自古就有“药食同源”的说法。
中药中含有的各种糖类、维生素等,进入人体内可转化为葡萄糖、葡萄糖醛酸,从而帮助人体解毒;有的中药含有蛋白质、胶质,可以保护胃黏膜、缓和刺激、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;有的中药含有挥发油,具有止痛的效果。
但是中药是不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纯天然、无毒、无不良反应”呢?
事实上天然产物和不良反应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;物质是否有毒,在于其结构本身和剂量大小。
古人很早就提出“药物与毒物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剂量会使药物转变成毒物”。
● 番泻叶小剂量可起到促进胃肠蠕动、改善便秘的作用;大剂量则导致剧烈的腹泻。
●马钱子中所含的番木鳖碱,既是有效成分,也是毒性成分,治疗量的马钱子可用于治疗肢体瘫痪、重症肌无力等症状;但如果用量过大则易导致中毒,甚至致命。
毒物和药物之间的区别在于正确的剂量,“剂量正确”,在今天已有了非常准确的含义。
是毒物还是药物,是高毒还是低毒,可以用实验数据来区别。
按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:
吃下0.1克就能使成人(60千克体重)死亡的毒物称剧毒;吃下3克可致成人死亡的毒物称高毒;吃下30克可致成人死亡的毒物称中等毒;吃下250克可致成人死亡的毒物称低毒。
大部分药物的毒性都在中等毒之下;但因药物服用剂量小,实际上并不足以构成毒性。
当然现在不可能用人来做实验取得毒性(毒理学)的数据,而是用实验动物,如小白鼠、大白鼠等来研究,再以此推测对人类的毒性。
编辑|于娟 赵若汐
审校|张芳芳 李亚旗